首  页  |  组织机构  |  政策法规  |  继续教育  |  科研动态  |  文化建设  |  办事指南

白酒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小结

发布时间:2019/7/18   来源:食品所理化室 张家磊   阅读:1563
文字 〖 〗  [双击自动滚屏]

    6月22日~29日,本人参加为期五天的白酒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学习,通过本次学习,我对白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包括白酒不同香型的感官鉴别、不同级别的白酒的品鉴、白酒的生产的原料、工艺特点、白酒的窖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总结如下:

    一:白酒品评的特点

    白酒感官品评的定义:感官品评是指评酒者运用眼、鼻、口等感觉器官对白酒样品的色泽、香气、口味及风格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

    白酒是一种带有嗜好性的酒精饮料,亦是一种食品。对食品的评价,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感官品评为主,白酒的质量指标,除了理化、卫生指标外,还有感官指标,对感官指标的评价,要有评酒员来进行品尝鉴别,所以酒的品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白酒品评具有快速而又较准确、简单、适用的特点。到目前为止,还没被任何分析仪器所替代,是国内外鉴别食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确定质量等级和评选优质产品的重要依据。鉴别假冒伪劣商品。

    品酒环境要求光线充足、柔和、适宜,温度为20℃~25℃,湿度为60%。恒温恒湿,空气新鲜,无香气及邪杂气味。品酒员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考核,熟悉白酒感官品评用语,掌握相关香型白酒的特点。感官品评包括四个方面:色泽、香气、口味、风格。

    二:白酒品评的意义

    品评是检验白酒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白酒的日常检验中,白酒的感官是经常被涉及到的检测项目。 因此,掌握白酒品评的知识对白酒的感官检测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感官指标是白酒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由感官品评的方法来检验的。感官品评是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如半成品酒的质量检验;入库酒贮存等级的鉴别;勾兑、调味的质量控制;成品酒的合格检验等,都离不开感官品评,并以此指导生产。 通过感官品评可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或开发新产品提供重要的信息。 例如:对同类产品的品评对比,可以看到差距,可以重新确定质量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中国白酒十二种香型及品评要点

    自1979年以后,中国白酒开始有了香型的概念。然而,在此之后生产的白酒,并没有因此而规范标注信息。仍然没有标注香型的情况。因此,想要知道它们的香型,则需要对酒厂历史及产品信息有一定的了解。不过,随着国家对于酒类生产信息标识的规范,现在市面的新酒,包装盒或者酒标上都会标注“香型”。这些香型,分别有专属自己的代表品牌,他们在酿造原料、酿造设备、以及口感特点上各有不同。

    01酱香型白酒

    代表酒:茅台酒、郎酒、云门陈酿、珍酒等。

    感官评语: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品评要点:

    1、色泽上,微黄透明。

    2、香气,酱香突出,酱香、焦香、糊香的复合香气,酱香>焦香>糊香。

    3、空杯留香持久,且香气幽雅舒适(反之则香气持久性差、空杯酸味突出酒质差。)

    02清香型白酒

    代表酒:汾酒、宝丰酒、黄鹤楼等。

    感官评语:无色透明、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净爽。

    品评要点

    1、色泽为无色透明(浓香允许微黄、酱香允许为微黄透明)。

    2、主体香气:以乙酸乙酯为主,乳酸乙酯为辅的清雅,纯正的复合香气。类似酒精香气,但细闻有优雅、舒适的香气,没有其他杂香。

    3、口味特别净,质量好的清香型白酒没有任何杂香。

    03 浓香型白酒

    代表酒: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水井坊、舍得、洋河等。

    感官评语:无色透明(允许微黄)、窖香浓郁、绵甜醇厚、香味协调、尾净爽口。

    品评要点:

    1、色泽上:无色透明(允许微黄)。

    2、香气浓郁大小、特点分出流派和质量差。凡香气大,体现窖香浓郁突出且浓中带陈的特点为川派,而以口味纯、甜、净、爽为显著特点为江淮派。

    3、绵甜是优质浓香型白酒的主要特点,体现为甜得自然舒畅、酒体醇厚,稍差的酒不是绵甜,只是醇甜或甜味不突出,这话酒体显单薄、味短、陈味不够。

    04 米香型白酒

    代表酒:桂林三花酒。

    感官评语:无色透明、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口爽净、回味怡畅。

    品评要点:

    1、闻香以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及适量的β-苯乙醇为主体的复合香气,β-苯乙醇的香气明显。

    2、口味特别甜,有发闷的感觉。

    3、回味怡畅,后味爽净,但较短。

    05  凤香型白酒

    代表酒:西凤酒。

    感官评语:无色透明,醇香秀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

    品评要点:

    1、闻香以醇香为主,即以乙酸乙酯为主,己酸乙酯为辅的复合香气。

    2、入口后有挺拔感,即立即有香气往上窜的感觉。

    3、诸味协调,指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且搭配协调,饮后回甜,诸味浑然一体。

    06  董香型白酒

    代表酒:贵州董酒。

    感官评语:清澈透明、浓香带药香、香气典雅、酸味适中、香味协调、尾净味长。

    品评要点:

    1、香气浓郁,酒香、药香协调、舒适。

    2、入口丰满,有根霉产生的特殊味。

    3、后味长,稍带有丁酸及丁酸乙酯的复合香味,后味稍有苦味。

    07 豉香型白酒

    代表酒:玉冰烧酒、九江双蒸。

    感官评语: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厚甘润、余味爽净。

    品评要点:

    1、闻香突出豉香,有特别明显的油哈味。

    2、酒度低,但酒的后味长。

    08  芝麻香型白酒

    代表酒:景芝酒、梅兰春。

    感官评语:清澈透明、香气清冽、醇厚回甜、尾净余香,具有芝麻香风格。

    品评要点:

    1、闻香以清香加焦香的复合香气为主,类似普通白酒的陈味。

    2、入口后焦糊香味突出,细品有类似芝麻香气(近似焙炒芝麻的香气),有轻微的酱香。

    3、口味较醇厚。

    09  特香型白酒

    代表酒:四特酒。

    感官评语: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纯正、酒体柔和、诸味协调、香味悠长。

    品评要点:

    1、清香带浓香是主体香,细闻有焦糊香。

    2、入口类似庚酸乙酯,香味突出,有刺激感。

    3、口味较柔和(与酒度低、加糖有关),有粘稠感,糖的甜味很明显。

    10 兼香型白酒

    酱中带浓

    代表酒:白云边酒。

    感官评语:清澈透明(微黄)、芳香、幽雅、舒适、细腻丰满、酱浓协调、余味爽净、悠长。

    品评要点:

    1、闻香以酱香为主,略带浓香。

    2、口味较细腻、后味较长。

    3、在浓香酒中品评,其酱味突出;在酱香型酒中品评,其浓香味突出。

    浓中带酱

    代表酒:口子窖酒、白沙液、玉泉酒。

    感官评语:清亮透明(微黄)、浓香带酱香、诸味协调、口味细腻、余味爽净。

    品评要点:

    1、闻香以浓香为主,带有明显的酱香。

    2、入口绵甜、较甘爽。

    3、口味柔顺、细腻。

    11 老白干型白酒

    代表酒:衡水老白干。

    感官评语:无色或微黄透明,醇香清雅,酒体谐调,醇厚挺拔,回味悠长。

    品评要点:

    1、香气是以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协调、清雅、微带粮香,香气宽。

    2、入口醇厚,不尖、不暴,口感很丰富,又能融合在一起,这是突出的特点,回香微有乙酸乙酯香气,有回甜。

    12 馥郁香型白酒

    代表酒:酒鬼酒。

    感官评语:芳香秀雅、绵柔甘洌、醇厚细腻、后味怡畅、香味馥郁、酒体净爽。

    品评要点:

    1、闻香浓中带酱,且有舒适的芳香,诸香协调。

    2、入口有绵甜感,柔和细腻。

    3、余味长且净爽。

    中国白酒大多采用敞开式、多菌种发酵的固态法生产模式,原酒酿造采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不相同,不同地区的白酒在感官、风格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不同地域有着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也赋予了不同地区的酒以独特的魅力和内涵,“一方水土酿一方酒”, 形成了川酒、皖酒、黔酒、苏酒、晋酒、豫酒、鲁酒等一系列酒的地域性“流派”。 “川”派浓香、“黔”派酱香、“江淮”派淡雅、晋”派清香,“鲁”派芝麻香等不同地区形成不同风格。

    通过本次学习,本人收获很多,但也发现自己在白酒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对白酒的微生物发酵、曲料,酿造工艺还不够了解,导致在白酒的典型性鉴别方面难以区分。今后,本人要继续加强白酒方面的学习和科研,为我院的白酒检测业务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各地市药检中心:   安庆 | 蚌埠 | 亳州 | 池州 | 滁州 | 阜阳 | 淮北 | 合肥 | 淮南 | 黄山 | 六安 | 马鞍山 | 宿州 | 铜陵 | 宣城 | 芜湖 | 太和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工业区乌鲁木齐路15号 邮编:230051 联系电话:0551-63358057 邮箱:ahssyjy@163.com
§  Copyright @ 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版权所有 Designed by AHYJY §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37号 | 皖ICP备06014741号 您是本站第 996640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