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的一个难忘的日子,原安徽省药物研究所被撤并。随后,9名同志并入新组建的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组建科研办,工作地点仍在药物所大楼,工作内容是继续原所里未完成的科研项目,以及院科研管理工作。那一刻,我们经历过迷茫、彷徨和犹豫,从原来的新药研究,转入药品监管检验工作,在新环境中,能适应吗?诗人汪国真曾经说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的,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态度,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展现食药检院人“崇严尚实,守正创新,勤勉尽责,检验为民”的精神风貌,共同谱写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华美乐章。
一、立足本职,无私奉献
这是科研办工作中普通的一天。天色已经微微发亮,远处的居民楼已亮起零星的灯,水壶中的水又一次沸腾着,茶杯里的茶叶早已没有茶色。科研办柏主任满脸疲惫地放下手中的实验记录,拿起毛巾去水池边冲了把脸。因为这几天正在进行一个化学反应,反应釜不能停,他又熬了一夜。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仪器室的门已被打开,走廊里只听见液相色谱仪“咣当,咣当”跑着基线,分析人员已坐在电脑前,打印图谱,统计数据,赶在上班前交给制剂人员,以安排下一步实验。办公室的门也开了,吕主任已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三十年从事新药质量标准制定的经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天要针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和技术问题冷静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她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姐,工作中的老师。临近上班时间,实验室里也开始热闹起来,仪器运转声、容量瓶的碰撞声、超声仪的嘶嘶声,虽然单调却不乏味。这只是日常的一个片段,却是千万个项目研究日夜的写照。在这里,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一个定义,而是一张张谱图,一排排数据;在这里,也许十次实验有五次是失败的,却酝酿着最好的结果;在这里,汗水见证着成长,奉献丈量着价值,当新同志变成老同志,当花儿变成果实,一代一代坚守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这是一种不畏艰苦、勤奋不息的科研精神。
二、团结协作,求真务实
如果说食药检院是一部大的机器,那各个所部办就是它的各个构件,而每个人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如同齿轮的完美啮合,我们的科研工作也是在不断磨合、配合和努力下完成的。在这个团队里,我们经常为学术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又像一家人一样在日常生活关爱彼此;在这个团队里,实验室里偶尔的欢笑和幽默点缀着漫长的试验,走廊上生机盎然的绿植给紧张的头脑输入新鲜的氧气;在这个团队里,有实验失败的沮丧,也有取得科研成果的兴奋,继而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正是在这样的团队意识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宣木瓜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完成了抗艾滋病抗病毒系列药物的新药研发,并在SCI期刊上发表文章等等成果。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从开始动手做实验,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到一个个关键词查找所需的方法和信息的疲惫,再到辛辛苦苦做了一天的实验,却得不到想要结果的懊恼,每天的重复,得到不同的实验数据,再一步步分析总结,得到新的实验结果,好像登山一样,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更近一步。这也是一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三、直面挑战,传承进取
药检院组建已有两年,我们已经实现了由单纯的新药研究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食品药品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我们不仅要继承发展原有的业务职能,还肩负着学习拓展新业务的重担,将我们的科研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科研办孙主任经常鼓励我们:由于专业对口,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新的工作实践中会将积累的理论学习知识得到应用,要有一种生正逢时、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着对这种责任的理解和承担,科研办同志走出去,积极与院内部门合作交流,不仅牵头组建了院学术委员会,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检验技术交流会,还积极参与国评项目中杂质分析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食品药品生产消费大国,越来越多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会暴露出来:假冒伪劣药品屡禁不止,滥用食品添加剂、中药材农药残留等,这对食品药品检验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开展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中去,用过硬的技术支撑起食品药品监管的一片蓝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曾经新药研究的老兵,今天监管检测机构的新兵,我们将永远坚守着这一份责任和承诺,传承进取,默默奉献,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